摄影师高银 (Tim Gao) 黑白上海街拍观念纪实摄影作品《隐形剧场》刊登于中文独立杂志《布林客》 Blink Magazine

摄影师高银  (Tim Gao) 黑白上海街头摄影作品《隐形剧场》,刊登于中文独立杂志《布林客》 Blink Magazine,2016年5月第十四期 [PDF]

cover2

 

隐形剧场 

文/图 高银  (Tim Gao)
摄影师,工作生活于上海,个人网站:http://timgao.com/ 

0003

不知道的事 

带着一颗好奇的心,我常游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,记录下街头与它背后的故事。上海街头的表面,是日常与琐碎的;而随着镜头的挖掘,上海也逐渐显现它超日常、充满隐喻的一面——那仿佛是一个神秘的、充满怀旧与不安的“隐形剧场”。

街头摄影,快门触发的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光影瞬间,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情绪感知。看似普通的场景里发生的戏剧性的一幕,那都是我们曾经忽视过的真实的存在。久而久之,我发现街头摄影有趣的一点体验是,当我按下快门,眼前的现在与过去,生活的印迹与味道,都在这咔嚓的一瞬间凝固;但,这还不是结束,观者的想象与感受,都成为了整个故事中的一部分。

有时,我觉得,人之所以拍照,是因为怀旧与感伤。我试图捕捉变幻与戏剧的现实,并将它们重构进一个新的世界——黑与白,情与爱,它们是记忆重建的乌托邦,也是人间的失乐园。摄影是我个人的情感媒介,也是我的日记本。我为此执着,痴迷,心动。

怀念 

从2013年的夏天,断断续续一直到2014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里,我一直尝试使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。我用过国产的乐凯、公元胶卷,也用过Kodak Tri-X 400胶卷。值得一提的是,公元胶卷在拍摄的时候已经过期六七年了,再加上我的便携柯尼卡胶片机也是一个老古董,拍摄的过程我仿佛一直在和一段不明身份的历史在对话。透过老相机的取景器,我观察和纪录下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,所遇所感,但留住它们的暗匣却比我和我的眼睛都更有历史,更有故事。在我看不见的地方,光影游戏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就是所谓的摄影灵魂。我使用的是快拍模式,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,让拍摄过程尽量简单而纯粹,只需开放自己的感官,安心按下快门。至于最后的成片是怎样的,那是一个神圣的秘密,就交给上帝吧!

当然,底片的冲洗,我还是去找了冲印店的徐先生,全权交他操办。我也曾尝试过自己冲洗底片,那真是糟糕而有趣的故事。因为没有经验,底片显影和定影环节皆有失误,最终冲洗失败!但是,看着那些最终扫描出来的“不成功”的照片,我又感到由衷地喜爱。也许是过期胶卷加上冲洗的不确定性,最后的图像反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质感,充满了破坏性和怀旧感。

记得,那些公元过期胶卷我是在上海环龙的一店家买的。我把老板娘所剩的最后一批全部买走,随着这些胶卷慢慢被拍完,我的胶片机也突然坏了,后来,我就很少拍摄黑白胶卷了。

现在想起来,真是怀念那随性又任性的胶片拍摄日子呢。

也许那最接近流浪 

最近,如果不自己做饭的话,我喜欢到住所小区楼下吃简餐。那是一家以差头师傅(注:出租车司机)为主要忠实客户群的老店。做本帮菜。每次点完菜,伴随大铁锅猛火灶一阵大炒,三五分钟之内必将菜端至桌前。

我在那边和差头师傅们一起吃饭,有一种特别的感觉,也许是种亲近感。

以前和一个师傅交流,我说,“你们挺辛苦的,每天吃饭也没个点。”

师傅说,“不,我每天准时吃饭。”

我换了个角度想着,如果说差头师傅们是行走江湖的侠客,虽不如在一个客栈大口喝酒、大口吃肉那般畅快,但到了饭点,停运状态下,也能按时想着去吃饭,任由自己的习惯去一些喜欢的小馆,那感觉,倒也自在。

所以,我喜欢走在街头,因为也许那里最接近流浪。

Tim_Gao_Photography_Invisible_Theatre_2 Tim_Gao_Photography_Invisible_Theatre_26 Tim_Gao_Photography_Advertising_Board_73 Tim_Gao_Photography_Childhood_39 Tim_Gao_Photography_Invisible_Theatre_1 Tim_Gao_Photography_Neighborhood_43 Tim_Gao_Photography_Invisible_Theatre_7 Tim_Gao_Photography_Invisible_Theatre_16 Tim_Gao_Photography_Invisible_Theatre_27

[Text archived on May 2016, PDF]